[悼念]彼得杜拉克之死--一個古典知識年代的結束
http://tree24.no-ip.org/phpBB2/
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這個名字大概是所有唸過MBA、或是唸過管理相關科系的人都熟悉的名字。他說:「20世紀的企業,最有價值的資產是生產設備;21世紀的組織,最有價值的資產,將是組織內的知識工作者和他們的生產力」,早已被許多政府與企業奉為圭臬。他首創「民營化」、「目標管理」、「知識工作者」、「後資本主義社會」等重要概念,什麼知識經濟、知識管理、智訊時代、都不過只是其20世紀中期所做預言的拷貝本。
但是這個名字之所以重要,卻也不是他為這個夸夸之言的時代提出了多麼神準又多麼睿智的建言。更不是他一手建立了「管理」這個二十世紀的新興賺錢「科學」,而成為MBA的開山祖師爺。杜拉克 之所以為杜拉克,是他在國與國對抗、社會與社會對抗、政府與組織權力至於高峰的年代,另闢蹊徑實踐一種「以人為本」的社會價值觀--一種尊重人性的公司模式:1954年出版的《管理的實踐》;1974年出版的《管理:任務,責任與實踐》;1983年出版的《公司的概念》,其核心目標從來不是「賺錢」、「利潤」或是「成長」這種純資本主義的理念,而是突破當時社會科學與學術圈只注意國家與組織、只關注爭論何種領導制度比較好的誤圈:無論是蘇聯式的計畫是領導或是美國式的市場式領導,其實都不脫一種由上而下、團體勝於個人、菁英領袖大眾的價值體系。當然,杜拉克並沒有能力與企圖去突破這種大環境的困局;但他主張的是追求一種尊重個人差異與鼓勵由下至上的學習的組織型態。他並不否定領袖的價值,但他更強調領袖的「人文素養」與企業責任(這是與其後的徒子徒孫很大的不同的一點);他不否定組織的必要,但這種組織無疑是以理想企業的「效率」與「合理性」取代一般政治化經濟組織的「意識型態」與「(政治)經濟指標」掛帥的弊病。
他常把理想的現代企業組織比做一個交響樂團,以指揮與演奏家的關係來形容主管和部屬關係。每個部門就像交響樂團裡的樂器,各司其職,另外還有樂譜,一如組織有共同的責任,每個樂器都按樂譜演奏,才叫音樂。他在24歲時出版的第一本書,以德文繕寫的反納粹書籍《保守的政治學說和歷史變遷》反應了這個年輕的奧地利人在人生價值上的選擇。 1930s寫出的《一個經濟人之死》大膽預測了經濟大蕭條、德國與蘇聯的苟合、納粹屠殺猶太人與第三帝國的敗亡,更為這位跨世紀的旁觀者做出不朽的註腳。
但是當蘇聯垮台,集體與個人的爭議不在,國家集團與國家集團對抗的壓力消失,從1993年出版的《後資本主義社會》;1994年出版的《旁觀者》;1995年出版的《巨變時代的管理》;1999年出版的《21世纪的管理挑戰》,杜拉克的焦點又更「復古」 一步,更回到強調「人的價值」,其「旁觀者」一書幾乎就是一個對周遭「新人類」不滿的「糟老頭」的喃喃自語,自傳性的內容描述「杜拉克」之所以為「杜拉克」:良好教育、充滿智識與寬容的學習環境、與不限於「學科」與「門戶」的開放性心胸,這所有所有的一切,奠定了所有「杜拉克說:...」的基礎。他在他九十歲生日時簡單地形容他畢生的工作,「我看重人,而不是機器或建築物。」(南方朔:「儘管杜拉克自己認為:『這本書雖不是我最重要著作,卻是我個人最喜愛的一本。』但若干年後,多數的人可能將會同意,這本《旁觀者》才是他的壓卷之作。」)
所以其實說穿了,這種價值體系是從其生長背景與童年生活而來,是一種類似柏拉圖「哲君」式的成長環境:喜愛藝術與音樂的祖父母、大學教授與科學家的父母、維也納上流社會的教養、與歐洲與美國跨學術與跨年代的學習經驗,是非常、非常菁英與布爾喬亞的成長經驗。所以唯一經杜拉克認可、闡揚其學說的正式基金會,也是以「領導菁英機構」(Leader to Leader Institute)為名。
其實你翻一翻杜拉克的書,完全沒有什麼深奧的道理理論,更像是是一個長者(糟老頭?)的老生常談或懇切建言;他之所以奇特,是在於其總是抓住一些關鍵、但卻又十分稀鬆平常的人生哲理:尊重(分權)、信任(激勵員工)、創新(知識)等等。但是這些簡單的道理,卻常常因為人們的鑽牛角尖(意識型態)與門戶之見(派系利益)而被忽略了,但是生涯綜觀整個20世紀(還包括他爺爺奶奶傳給他的19世紀的智慧)的獨特經驗給了他能夠突破這些牢籠的鑰匙。
但是,毫無疑問的,杜拉克的那個年代已經結束了,他的管理風格(理論)是一種20世紀初歐洲知識份子的道德觀與美學的產物。一九八七年十月全球股市大崩盤過後,杜拉克說,他早就心裡有數,但「不是因為經濟因素,而是基於美學及道德理由。」他說:「近兩年股市醜態畢露,狼吞虎嚥吃飼料的豬總是難看,你知道這種景象不會持久。」 但從經濟與金融全球化的前景來看,杜拉克那種「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可以抵擋WAL-MARK式的全球化模式多久,大概是非常悲觀的,至少我們可能要說,再見彼得杜拉克的典型,可是非常難了!(尤其是像陳敏薰這種企業家都可以出來談杜拉克的時候)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1+112005111300035,00.html
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這個名字大概是所有唸過MBA、或是唸過管理相關科系的人都熟悉的名字。他說:「20世紀的企業,最有價值的資產是生產設備;21世紀的組織,最有價值的資產,將是組織內的知識工作者和他們的生產力」,早已被許多政府與企業奉為圭臬。他首創「民營化」、「目標管理」、「知識工作者」、「後資本主義社會」等重要概念,什麼知識經濟、知識管理、智訊時代、都不過只是其20世紀中期所做預言的拷貝本。
但是這個名字之所以重要,卻也不是他為這個夸夸之言的時代提出了多麼神準又多麼睿智的建言。更不是他一手建立了「管理」這個二十世紀的新興賺錢「科學」,而成為MBA的開山祖師爺。杜拉克 之所以為杜拉克,是他在國與國對抗、社會與社會對抗、政府與組織權力至於高峰的年代,另闢蹊徑實踐一種「以人為本」的社會價值觀--一種尊重人性的公司模式:1954年出版的《管理的實踐》;1974年出版的《管理:任務,責任與實踐》;1983年出版的《公司的概念》,其核心目標從來不是「賺錢」、「利潤」或是「成長」這種純資本主義的理念,而是突破當時社會科學與學術圈只注意國家與組織、只關注爭論何種領導制度比較好的誤圈:無論是蘇聯式的計畫是領導或是美國式的市場式領導,其實都不脫一種由上而下、團體勝於個人、菁英領袖大眾的價值體系。當然,杜拉克並沒有能力與企圖去突破這種大環境的困局;但他主張的是追求一種尊重個人差異與鼓勵由下至上的學習的組織型態。他並不否定領袖的價值,但他更強調領袖的「人文素養」與企業責任(這是與其後的徒子徒孫很大的不同的一點);他不否定組織的必要,但這種組織無疑是以理想企業的「效率」與「合理性」取代一般政治化經濟組織的「意識型態」與「(政治)經濟指標」掛帥的弊病。
他常把理想的現代企業組織比做一個交響樂團,以指揮與演奏家的關係來形容主管和部屬關係。每個部門就像交響樂團裡的樂器,各司其職,另外還有樂譜,一如組織有共同的責任,每個樂器都按樂譜演奏,才叫音樂。他在24歲時出版的第一本書,以德文繕寫的反納粹書籍《保守的政治學說和歷史變遷》反應了這個年輕的奧地利人在人生價值上的選擇。 1930s寫出的《一個經濟人之死》大膽預測了經濟大蕭條、德國與蘇聯的苟合、納粹屠殺猶太人與第三帝國的敗亡,更為這位跨世紀的旁觀者做出不朽的註腳。
但是當蘇聯垮台,集體與個人的爭議不在,國家集團與國家集團對抗的壓力消失,從1993年出版的《後資本主義社會》;1994年出版的《旁觀者》;1995年出版的《巨變時代的管理》;1999年出版的《21世纪的管理挑戰》,杜拉克的焦點又更「復古」 一步,更回到強調「人的價值」,其「旁觀者」一書幾乎就是一個對周遭「新人類」不滿的「糟老頭」的喃喃自語,自傳性的內容描述「杜拉克」之所以為「杜拉克」:良好教育、充滿智識與寬容的學習環境、與不限於「學科」與「門戶」的開放性心胸,這所有所有的一切,奠定了所有「杜拉克說:...」的基礎。他在他九十歲生日時簡單地形容他畢生的工作,「我看重人,而不是機器或建築物。」(南方朔:「儘管杜拉克自己認為:『這本書雖不是我最重要著作,卻是我個人最喜愛的一本。』但若干年後,多數的人可能將會同意,這本《旁觀者》才是他的壓卷之作。」)
所以其實說穿了,這種價值體系是從其生長背景與童年生活而來,是一種類似柏拉圖「哲君」式的成長環境:喜愛藝術與音樂的祖父母、大學教授與科學家的父母、維也納上流社會的教養、與歐洲與美國跨學術與跨年代的學習經驗,是非常、非常菁英與布爾喬亞的成長經驗。所以唯一經杜拉克認可、闡揚其學說的正式基金會,也是以「領導菁英機構」(Leader to Leader Institute)為名。
其實你翻一翻杜拉克的書,完全沒有什麼深奧的道理理論,更像是是一個長者(糟老頭?)的老生常談或懇切建言;他之所以奇特,是在於其總是抓住一些關鍵、但卻又十分稀鬆平常的人生哲理:尊重(分權)、信任(激勵員工)、創新(知識)等等。但是這些簡單的道理,卻常常因為人們的鑽牛角尖(意識型態)與門戶之見(派系利益)而被忽略了,但是生涯綜觀整個20世紀(還包括他爺爺奶奶傳給他的19世紀的智慧)的獨特經驗給了他能夠突破這些牢籠的鑰匙。
但是,毫無疑問的,杜拉克的那個年代已經結束了,他的管理風格(理論)是一種20世紀初歐洲知識份子的道德觀與美學的產物。一九八七年十月全球股市大崩盤過後,杜拉克說,他早就心裡有數,但「不是因為經濟因素,而是基於美學及道德理由。」他說:「近兩年股市醜態畢露,狼吞虎嚥吃飼料的豬總是難看,你知道這種景象不會持久。」 但從經濟與金融全球化的前景來看,杜拉克那種「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可以抵擋WAL-MARK式的全球化模式多久,大概是非常悲觀的,至少我們可能要說,再見彼得杜拉克的典型,可是非常難了!(尤其是像陳敏薰這種企業家都可以出來談杜拉克的時候)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1+112005111300035,00.html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