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 Golden-rain Tree

News, update, and on-line dairy of tree.no-ip.org

Monday, July 23, 2007

Flickr

This is a test post from flickr, a fancy photo sharing thing.

Flickr

This is a test post from flickr, a fancy photo sharing thing.

Monday, September 25, 2006

流浪與拓荒--三人的橫越美國之旅

經過八天的驚險行程 終於橫越美國東西來到加州。

配上在LA與RIVERSIDE之間遊蕩的一週,這次告別DC的行程共計16天。
從來不知道長途旅行是可以這麼刺激與不確定的(當然代步工具太過「原始」是原因之一)

這讓路上看到的那些美國拓路與開墾歷史又切身地深刻了起來... 沒有開過幾十小時的HIGH WAY,真的無法體會所謂「美國」到底是什麼 那種無邊的大、無邊的不確定、跟無邊的勇氣的需要(或是無限的懼怕??) 也很能體會為什麼愛森豪總統會發願要建築一條橫越美國的道路系統,與到底為何那麼多類型的視覺藝術之中,「公路電影」會一枝獨秀地出現在新大陸之上。 這裡的人們,跟公路實在有太多血汗與情感的交融。 重要的是,這次的旅行,除了那種公路電影常見的氣氛之外(「敞蓬」的破車、急馳在只能看到天際而見不到路的那一頭的荒原上、警察車、哈雷騎士、赤炎炎的日頭與陌生的加油站),更背負著與電影中一樣的那種「不回頭、往事只待塵封」的悲傷地理由:我們要與DC訣別了,而前途,又是這麼都未知與茫然。因此,這次的旅行格外地,從裡到外都「悲壯」了起來。

當然了,車子裡面的三個人對於這個「THEME」顯然有不一樣的感受。MELISSA也許跟吉娜戴維斯一樣愛玩愛漂亮,但是顯然沒有殺人越貨的負擔與壓力,要說像,大概是戴著太陽眼鏡採油門的狠勁很類似吧!比起來我的角色倒是比較像蘇珊莎蘭登,因為「沒有回去的理由」與不明所以的道義壓力而把眾人一起帶到不能回頭的深淵... 提到這點,就不能不感謝一下那多出來的第三個人:KEVIN。要怎麼說呢,如果電影中那個警察、吉納的男友或是蘇珊的前夫能有一個人有一點點作為,那悲劇就可以不必發生了(當然戲劇有就沒有張力囉)。KEVIN是唯一一個還會要回到DC,馬上可以過正常生活的人,這大概是他作為「我們繼續上路吧!」「我們去那裡那裡玩吧!」那些Road Trip的通關密語的主要訴說者的心理動機吧!如果沒有他對棒球(一路上三個大聯盟球場)與珍珠奶茶(在加州時一天一杯)旺盛的「慾念」,大概這個行程會像苦行僧的行腳吧!

跟公路電影有異曲同工之意的大概就是流浪文學吧!MELISSA是三毛著作的愛好者,但我從來不是。如果16天的 cross country 再加上打包離開SILVER SPRING的「家」的兩個月,我們已經漂流了76天了,但很顯然結果顯示我們都不是「流浪」的料;雖然我們心裡面常常抱持著這種願望,但是真正漂流起來,卻一日一日地憂鬱起來。雖然我的憂鬱隨著柴米油鹽的問題與開學日子的到來而沒有什麼縮減,但畢竟是安全地完成76天的旅程了。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出去看看充滿橫越美洲印記的愛車輪胎還有沒有再次扁下去、再次去找一找廚房裡還在遺失中的冰箱、再去學校付一次付了很多年的學費、...,看起來,我這個公路電影還可以演很久、很久呢,如果看倌們有興趣、我又還繼續上著路,讓我下次在慢慢道來這76天究竟都發生了什麼事好了。

同文刊登在布欒論壇:http://128.164.81.236/wwwpages/phpBB2/viewtopic.php?p=1577#1577

Monday, May 01, 2006

犬儒犬儒(Cynicism)--為什麼要遵從婚姻禮俗?

同步發表在布欒論壇:http://tree24.no-ip.org/phpBB2/viewtopic.php?p=1237#1237
某政論家引用英國唯美主義作家王爾德Oscar Wilde 犬儒犬儒(Cynicism, キュニコス派 (kuniko/j)) 的名言評論王馬之爭, 引起我對於這個以前大學時政治哲學課讀過, 卻一直不求甚解的名詞的好奇: "犬儒主義者對各種事物的價錢(Prices)一清二楚,但是對它們的價值(Value)一無所知"

曾經與朋友爭吵到底婚姻禮俗有多少跟從的必要性, 其觀點是是比較接近Teles的, 認為朋友親戚甚至父母都只是''旁人''而已, 小倆口的事犯不著別人來多嘴. 至於金錢一事由其為然, 大有你自己要給我, 我也沒有理由因此而聽你的話之類的.

以往從原則性的高度來看, 我是應該被批評為''犬儒''的, 因為我雖然滿腔理想與原則, 實際上卻步步退縮, 不願意與丈母娘起衝突去拒絕帶金項鍊與那些繁文縟節;從''我要的婚禮''一路降格到''你們高興就好''的婚禮, 被朋友質疑到後來, 我唯一的自我保護的藉口只剩''我不覺得那些小小堅持對於社會群體大我有什麼助益'' ''我要把力氣用在更有用的事情上''之類的遁詞 但是''犬儒''真的是指言行不一嗎? 我在這裡又找到一個更好的''遁詞'': 挑戰與不拘於俗要基於更高的道德理由, 而非個人的權利義務之類的動機. 尤其後者往往導致見樹不見林, 自以為正義的弊端.

大家習用的犬儒基本上有兩個層面的意義, 一個是大家習以為常用來罵人的, 一個是哲學意義上的 (還有所謂''科學的犬儒主義'' 在現代自然科學領域裡面興起) 如果我們不能分辨素樸的犬儒主義在貧富, 生活的意義, 物質與成功等等重要人生課題的真正價值, 那罵人''犬儒'' , 有時候反而是一種''稱讚''咧...我喜歡胡平一文的定義, 如果你的諷刺/不從俗/抵制社會制約並不是基於更高的價值, 而只是為輕視而輕視, 為反對而反對, 那是做作而已, 最終就會被人稱作''犬''儒而非清士了

尤有甚者, 後期犬儒與專制的關係更是密不可分. 除了胡平所論述的原因之外, 蓋因於權力/權利的極端化都使人更容易''犬儒地''雙重標準對待自己的利益與公共的利益的關係, 凡自己收受好處是有所為, 別人收受好處是墮落; 自己拒絕好處是清高, 別人拒絕誘惑是故作姿態, 而對於世俗制度/傳統的極度敵意更使得這種雙重標準更容易合理化; 諸不見民進黨的墮落在本質上就與此類似, 看不見(不願看見)自己理想性墮落, 一遇到抨擊就以權利義務的正當性(舊政權複辟)或來捍衛自己.

更糟的是由於權力(理想, 在其自己的定義中, 因為反抗現狀本身就是其理想的基礎)喪失的焦慮, 加上這些人壓根不認同舊有秩序/集團的生存價值, 這些新犬儒者更傾向使用集權政權的手段去維護其利益, 痛打四舊一點也不手軟. 令人驚訝的雷同是, 我那位桀傲不群的朋友,在全球反美國單極主義的浪潮中選擇布希的那一邊, 理由就是''只有霸權才能捍衛人民的基本權力'' 所以顯然不只是專制使人變成犬儒, 犬儒也可以使人變成偏好專制.


[引用] 对犬儒主义的一点说明
http://www.boxun.com/hero/huping/366_1.shtml
胡平

....犬儒主义是古希腊的一个哲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西诺普的狄奥根尼(Diogenes of Sinope)。这派哲学主张清心寡欲,鄙弃俗世的荣华富贵,力倡回归自然(这使人想起老庄哲学,想起某些魏晋名士)。据说狄奥根尼本人住在一个桶里(又有一说是住在瓮里),以讨饭为生。有人讥笑他活得象条狗,他却不恼。“犬儒”之称由此得名。关於狄奥根尼,有段故事很著名,一天,亚历山大御驾亲临,前来探望正躺在地上晒太阳的狄奥根尼,问他想要什么恩赐;狄奥根尼回答说:“只要你别挡住我的太阳。” 和玩世不恭恰恰相反,早期的犬儒是极其严肃的,狄奥根尼是一个激烈的社会批评家。他立志要揭穿世间的一切伪善,热烈地追求真正的德行,追求从物欲之下解放出来的心灵自由。狄奥根尼确实愤世嫉俗,他曾经提着一个灯笼在城里游走,说:“我在找一个真正诚实的人。”

随着犬儒哲学的流行,其内涵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後来的犬儒派们发表宏论,竭力鼓吹清贫生活的无比美好,甚至把人们正常的感情也讥为愚蠢。一位名叫德勒斯 (Teles)的犬儒派就说:“我的儿子或妻子死了,那难道就有任何理由应该不顾仍然还在活着的我自己,并且不再照顾我的财产了么?”(这使人想起庄子死了老婆鼓盆而歌的故事)超脱到了这一步,未免就有些矫情,就和冷酷分不清界限了。还是这位德勒斯,某富翁送给他一笔钱,他收下了,对富翁说:“你慷慨大度地施舍给我,而我痛痛快快地取之於你,既不卑躬曲膝,也不唠叨不满。”这里暗含的逻辑是,金钱本是无所谓的东西,我若拒绝你的馈赠,倒显得我把金钱看得太重,太当回事了。我若收下金钱又表示感谢,那也是把金钱看重了,当回事了。因此,正确的做法就是,只要你肯给,我就若无其事地收下它。不要白不要,要了也白要。这种态度看上去很洒脱,但好象又有些无耻。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问题在於,金钱本来是重要的东西,不是不重要的东西。只不过在生活中还应该有别的东西比金钱更重要。所以,在坚持更高价值的前提下看轻金钱是高尚的;没有更高的追求却又摆出轻视金钱的姿态就不是高尚而只能是做作了,因此,倘若是无功受禄,正常人总会感觉不安。这就是为什么德勒斯以不把金钱当回事为理由而若无其事地收下别人的馈赠,会给人以不知廉耻之感。

早期的犬儒派是依据一种道德原则去蔑视世俗的观念,後期的犬儒派依然在蔑视世俗的观念但却失去了依据的道德原则。这就引出了一个始料不及的後果:既然无所谓高尚,也就无所谓下贱。既然没有什么东西是了不得的,因而也就没有什么东西是要不得的。不难想象,基於这种无可无不可的立场,一个人可以很方便地一方面对世俗观念做出满不在乎的姿态,另一方面又毫无顾忌地去获取他想要获取的任何世俗的东西。於是,对世俗的全盘否定就变成了对世俗的照单全收,而且还往往是对世俗中最坏的部分的不知羞耻的照单全收(别充假正经)。於是,愤世嫉俗就变成了玩世不恭。

狄奥根尼坚持真善,揭穿伪善,这种批评精神被後来者扭曲得面目全非。一位人称嘲讽者吕西安(LuciantheMocker)的犬儒派以揭穿伪善的名义,压根否认世间存在有真善。在吕西安笔下,那些天真地追求德性的人都不过是大傻瓜而已。按照这派人的看法,世间之人只有两种,要么伪君子,要么真小人。犬儒一词後来的含义就是把人们一切行为的动机都归结为纯粹的自私自利。不错,犬儒派既嘲讽有权有势者,也嘲讽无权无势者,但前者并不在乎你的嘲讽,“笑骂由人笑骂,好官我自为之。”後者却必须赢得人们的同情支持。所以,犬儒派客观上是有利於强势者不利於弱势者。这样,犬儒派就从现存秩序的激进批评家变成了既得利益者的某种共犯合谋。 犬儒一词的演变证明,从愤世嫉俗到玩世不恭,其间只有一步之差。一般来说,愤世嫉俗总是理想主义的,而且是十分激烈的理想主义。玩世不恭则是彻底的非理想主义,彻底的无理想主义。偏偏是那些看上去最激烈的理想主义反倒很容易转变为彻底的无理想主义,其间原因何在?因为,许多愤世嫉俗的理想主义者在看待世界时缺少程度意识或曰分寸感,对他人缺少设身处地的同情的理解,不承认各种价值之间的紧张与冲突,这样,他们很容易把世界看成一片漆黑,由此便使自己陷入悲观失望,再进而怀疑和否认美好价值的存在,最终则是放弃理想放弃追求。“世界既是一场大荒谬、大玩笑,我亦唯有以荒谬和玩笑对待之。”一个理想主义者总是在现实中屡屡碰壁之後才变成犬儒的,但正如哈里斯(Sydney J.Harris)所言:“犬儒不只是在过去饱尝辛酸,犬儒是对未来过早地失去希望。” 说来颇具讽刺意味,早期的犬儒是坚持内在的美德和价值,鄙视外在的世俗的功利。可是到後来,犬儒一词正好变成了它的反面:只认外在的世俗的功利,否认内在的德性与价值。王尔德 (Oscar Wilde)说:“犬儒主义者对各种事物的价钱(price)一清二楚,但是对它们的价值(value)一无所知。”

專制与犬儒
密尔(John S.Mill)早就指出,专制使人变成犬儒(这使人联想起王夫之的话:“其上申韩者,其下必佛老”)。共产专制既是一种极端的专制,因此它更会使人变成犬儒。在共产专制下,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都容易变成犬儒。统治者变成犬儒,因为他们早就不相信他们口头上宣讲的那套理论和原则,他们只把那些理论和原则当做维护权力的手段以及镇压反抗的借口。在被统治者方面,当他们一旦意识到自己在冠冕堂皇的旗帜下实际上处於被愚弄被压迫的境地,很容易转而对一切美好的价值失去信心。尤其是在试图反抗又遭到严重的挫折之後。这样,他们就可能放弃理想,放弃追求,甚至反过来嘲笑理想,嘲笑追求——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这样,他们就变成了犬儒。当然,统治者的犬儒主义和被统治者的犬儒主义是有所不同的,但是广义地讲,它们都可以归入犬儒主义。

按照欧文•豪(Irving Howe)的分析:极权主义有三个阶段,(一)乌托邦,令人心醉神迷的天堂理想,它诱发了狂热,而狂热则导致了(二)大规模的恐怖和人间地狱,然後,狂热与恐怖被耗尽,於是,(三)人们变得玩世不恭,“看透一切”,政治冷感,即犬儒主义。

我以为极权主义有四个阶段,在狂热和恐怖之後常常还发生过反抗,在反抗受挫之後才会出现普遍的犬儒主义。极权统治靠人们的狂热而建立,通过大规模的恐怖而得以巩固,但是,狂热和恐怖都不可能持久,最後是靠着人们的消沉与冷漠,极权统治才得以维系。 3.史密斯笔下的俄国人 美国记者赫德里克•史密斯(Hedrick Smith)在他那本写於一九七六年的的《俄国人》一书中,向读者讲述了在勃烈日涅夫时代弥漫於苏联社会的犬儒主义。我们知道,自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後,苏联社会出现了所谓“解冻”即有限的自由化时期。随着自由化运动的深入推进,苏共当局重新加强控制。其後,赫鲁晓夫被黜,勃烈日涅夫上台,进一步压制自由化运动,致使该运动渐趋沉寂。正是在这种情势下,犬儒主义蔓延,构成当时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 史密斯发现,在苏联,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实际上已经很少有人相信,首先是苏共领导人自己就不再相信(顺便一提,不久前,勃烈日涅夫的侄女柳芭发表回忆录,其中写到,勃烈日涅夫当年曾对自己的弟弟说:“什么共产主义,这都是哄哄老百姓听的空话。”)史密斯引用一位莫斯科的科学家的话,“意识形态可以起两种作用——或者是作为一种象征,或者是作为一种理论,两者不可得兼。我们的领导人把它用来作为一种象征,作为断定其他人是否忠诚的一种方法,但它并不是这些人身体力行的一种理论。它不是活的理论”。好比赵高在金殿上指鹿为马,以此测试群臣,看谁是跟自己的谁是不跟的。一位高级编辑指出,现今当政的这些苏共领导人是没有信仰的人,“是一些对一切都无所谓的人。他们所要的是权力,纯粹是权力”。这位编辑说,虽然上上下下的人都不再相信官方的意识形态,而且对各种事情也并非没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但是一到了正式的场合,他们却照旧举手拍掌,重复着官方的陈词滥调。人们明知这一切是毫无意义的,是逢场做戏,“可是你必须去玩它”。 许多俄国人既然抱着看破红尘的态度,因此,当他们发现这个世界上竟然还有人真的坚持某种理念,某种理想主义,简直觉得惊奇。在一次国际和平大会上,一位苏联代表团的成员就对美国代表的较真深感意外。他私下问史密斯:难道这些美国人真的认为他们能够发挥作用,能够影响现实政治吗? 史密斯认识一个苏共少壮派官员。看上去此人是充满矛盾的复合体。他一方面在和朋友谈话中批评时政,攻击腐败,俨然是个改革家;另一方面,他又对本国的政治感到自豪,为自己能身处权势集团而踌躇满志。他清楚地知道斯大林时代的恐怖,也不愿意再回到那个时代,但与此同时,他又对斯大林靠强权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红色帝国而十分骄傲。一方面,他很乐意向别人显示他的思想解放,根本不相信官方的教条。另一方面,他又对自己善於掩盖个人观点,对自己在党内会议上以善於发言著称而得意。其实,这正是苏共新一代官员的一种典型——无信仰的、犬儒式的机会主义者。“可见,”史密斯总结道,“个人只要服从听话,不公开向意识形态挑战,不管信也好不信也好,都不是关键问题。” 伴随着看穿一切的思潮的流行,物质主义也开始泛滥。这後一点倒也情有可原。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折腾,俄国人已经付出了太大的代价,共产党许下的诺言又在哪里?无怪乎人们会这样想:“人只活一世,而这一世是短促的。所以,请给我一点东西吧。别老是许给未来呀!”物质主义的泛滥进一步冲掉了残存的理想主义。许多人为了一点点物质利益——为了一次出国机会,为了分得一套房子或搞到一部新汽车——甘愿放弃自己的独立政见。这样,当局无须乎再采取大规模的恐怖措施,就足以控制住它治下的广土众民。

Thursday, January 26, 2006

看環保政策變成環保災難--美國的flex-fuel汽車醜聞

美國從1990年代起通過法案開始獎勵車廠生產汽油替代品的汽車(主要是Ethanol,乙醇,可以由玉米提煉,所以永遠不用擔心會用鑿, 商業化產品稱E86), 就是所謂的"flex-fuel" vehicles. 這原本是一件美事, 但卻在缺乏配套措施(或是人謀不臧?)下反成為助長溫室效應的推手.
You may be surprised to know that since the 1990s, American roads have been filled with cars capable of running on alternative fuel. These so called can burn either gasoline or ethanol -- or almost any mixture of the two. The problem is, most drivers don't know their cars can do this, and the "flex-fuel" concept is backfiring. 美國政府與國會在"某些人"的推動下提出措施獎勵可以使用汽油替代品的汽車, Problem is, 這個措施允許車廠有更多生產高污染引擎的配額最為補償
這個意思是, 車廠生產越多這種"flex-fuel"車, 就有更多的高污染汽車(原本應該在新排氣法案下逐漸消失)也被賣到市場上。更糟糕的是,那些原本應該「低污染」的"flex-fuel"車,因為整個美國直到今日大概只有五百個汽油站有售那種替代燃料(尤其是許多中西部的州更本連一個也沒有,卻消費了一堆那些高排氣量的汽車),車廠與汽車經銷商根本就不告訴消費者他有了一部可以使用汽油以外燃料的車輛,整個計畫不但沒有減低任何美國的廢氣排放量,反而更讓其雪上加霜。
By the way, 老福特發明的第一輛汽車,那個改變近代美國風貌的「T型車」,就是用Ethanol運轉的。
npr節目
http://www.npr.org/templates/story/story.php?storyId=5070205
epa報告
http://www.epa.gov/otaq/consumer/fuels/altfuels/420f00035.pdf
The Other Energy Scandal: Ethanol
http://capmag.com/article.asp?ID=1859

Wednesday, November 23, 2005

[悼念]彼得杜拉克之死--一個古典知識年代的結束

http://tree24.no-ip.org/phpBB2/
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這個名字大概是所有唸過MBA、或是唸過管理相關科系的人都熟悉的名字。他說:「20世紀的企業,最有價值的資產是生產設備;21世紀的組織,最有價值的資產,將是組織內的知識工作者和他們的生產力」,早已被許多政府與企業奉為圭臬。他首創「民營化」、「目標管理」、「知識工作者」、「後資本主義社會」等重要概念,什麼知識經濟、知識管理、智訊時代、都不過只是其20世紀中期所做預言的拷貝本。

但是這個名字之所以重要,卻也不是他為這個夸夸之言的時代提出了多麼神準又多麼睿智的建言。更不是他一手建立了「管理」這個二十世紀的新興賺錢「科學」,而成為MBA的開山祖師爺。杜拉克 之所以為杜拉克,是他在國與國對抗、社會與社會對抗、政府與組織權力至於高峰的年代,另闢蹊徑實踐一種「以人為本」的社會價值觀--一種尊重人性的公司模式:1954年出版的《管理的實踐》;1974年出版的《管理:任務,責任與實踐》;1983年出版的《公司的概念》,其核心目標從來不是「賺錢」、「利潤」或是「成長」這種純資本主義的理念,而是突破當時社會科學與學術圈只注意國家與組織、只關注爭論何種領導制度比較好的誤圈:無論是蘇聯式的計畫是領導或是美國式的市場式領導,其實都不脫一種由上而下、團體勝於個人、菁英領袖大眾的價值體系。當然,杜拉克並沒有能力與企圖去突破這種大環境的困局;但他主張的是追求一種尊重個人差異與鼓勵由下至上的學習的組織型態。他並不否定領袖的價值,但他更強調領袖的「人文素養」與企業責任(這是與其後的徒子徒孫很大的不同的一點);他不否定組織的必要,但這種組織無疑是以理想企業的「效率」與「合理性」取代一般政治化經濟組織的「意識型態」與「(政治)經濟指標」掛帥的弊病。

他常把理想的現代企業組織比做一個交響樂團,以指揮與演奏家的關係來形容主管和部屬關係。每個部門就像交響樂團裡的樂器,各司其職,另外還有樂譜,一如組織有共同的責任,每個樂器都按樂譜演奏,才叫音樂。他在24歲時出版的第一本書,以德文繕寫的反納粹書籍《保守的政治學說和歷史變遷》反應了這個年輕的奧地利人在人生價值上的選擇。 1930s寫出的《一個經濟人之死》大膽預測了經濟大蕭條、德國與蘇聯的苟合、納粹屠殺猶太人與第三帝國的敗亡,更為這位跨世紀的旁觀者做出不朽的註腳。

但是當蘇聯垮台,集體與個人的爭議不在,國家集團與國家集團對抗的壓力消失,從1993年出版的《後資本主義社會》;1994年出版的《旁觀者》;1995年出版的《巨變時代的管理》;1999年出版的《21世纪的管理挑戰》,杜拉克的焦點又更「復古」 一步,更回到強調「人的價值」,其「旁觀者」一書幾乎就是一個對周遭「新人類」不滿的「糟老頭」的喃喃自語,自傳性的內容描述「杜拉克」之所以為「杜拉克」:良好教育、充滿智識與寬容的學習環境、與不限於「學科」與「門戶」的開放性心胸,這所有所有的一切,奠定了所有「杜拉克說:...」的基礎。他在他九十歲生日時簡單地形容他畢生的工作,「我看重人,而不是機器或建築物。」(南方朔:「儘管杜拉克自己認為:『這本書雖不是我最重要著作,卻是我個人最喜愛的一本。』但若干年後,多數的人可能將會同意,這本《旁觀者》才是他的壓卷之作。」)

所以其實說穿了,這種價值體系是從其生長背景與童年生活而來,是一種類似柏拉圖「哲君」式的成長環境:喜愛藝術與音樂的祖父母、大學教授與科學家的父母、維也納上流社會的教養、與歐洲與美國跨學術與跨年代的學習經驗,是非常、非常菁英與布爾喬亞的成長經驗。所以唯一經杜拉克認可、闡揚其學說的正式基金會,也是以「領導菁英機構」(Leader to Leader Institute)為名。

其實你翻一翻杜拉克的書,完全沒有什麼深奧的道理理論,更像是是一個長者(糟老頭?)的老生常談或懇切建言;他之所以奇特,是在於其總是抓住一些關鍵、但卻又十分稀鬆平常的人生哲理:尊重(分權)、信任(激勵員工)、創新(知識)等等。但是這些簡單的道理,卻常常因為人們的鑽牛角尖(意識型態)與門戶之見(派系利益)而被忽略了,但是生涯綜觀整個20世紀(還包括他爺爺奶奶傳給他的19世紀的智慧)的獨特經驗給了他能夠突破這些牢籠的鑰匙。

但是,毫無疑問的,杜拉克的那個年代已經結束了,他的管理風格(理論)是一種20世紀初歐洲知識份子的道德觀與美學的產物。一九八七年十月全球股市大崩盤過後,杜拉克說,他早就心裡有數,但「不是因為經濟因素,而是基於美學及道德理由。」他說:「近兩年股市醜態畢露,狼吞虎嚥吃飼料的豬總是難看,你知道這種景象不會持久。」 但從經濟與金融全球化的前景來看,杜拉克那種「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可以抵擋WAL-MARK式的全球化模式多久,大概是非常悲觀的,至少我們可能要說,再見彼得杜拉克的典型,可是非常難了!(尤其是像陳敏薰這種企業家都可以出來談杜拉克的時候)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1+112005111300035,00.html

Wednesday, October 05, 2005

論壇更新聲明

最近疏於更新網站,其實是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論壇跟相簿了,

畢竟更新起來比較容易,而且使用者也較多,(要寫網頁還要一點一點上傳,好累啊!)

所以想觀看新文章與討論的朋友,

請從首頁中點選「論壇」(http://tree24.no-ip.org/phpbb2/

目前有:美國旅遊、國際政治與環保、體育(職棒)、數位攝影、電腦與數位生活、烹飪與美食等等主題,也歡迎大家主動開版喔!

Wednesday, January 12, 2005

跟泰迪熊去參觀CIA

http://www.cia.gov/cia/ciakids/ginger/index.shtml
跟熊熊去參觀CIA,全世界最黑暗的角落之一:
滿有趣的...

Didn't they at least ''smell'' it?

http://webmaster.zattevrienden.be/doorgaan.htm
I know the life should go on....
but these seems a little too far....Didn't they at least smell it?
Free Image Hosting at <a href= Free Image Hosting at <a href=
好一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屍啊!